博物馆云直播火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博物馆未来如何发展?
今日看点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趋势,各国博物馆线下展览等活动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博物馆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工作重点。突发事件的来临检验着公共文化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时也对未来博物馆发展带来些许思考。
截止至2020年4月7日,新冠肺炎疫情已在20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它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第一个冠状病毒大流行。博物馆作为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纷纷在第一时间响应各国政府号召宣布闭馆。目前,世界五大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中国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都处于闭馆之中。闭馆是应急之需,但并不代表博物馆研究、教育等业务的中止。突发事件的来临检验着公共文化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时也对未来博物馆发展带来些许思考。
一、疫情之中,数字化进程加快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趋势,各国博物馆线下展览等活动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博物馆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工作重点。一时间,“云游博物馆”成为热词。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地博物馆纷纷借助自身已有的数字资源与平台开启与观众见面的新模式。
一方面,博物馆为疫情防控期间隔离在家的观众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务,消除恐慌心理;另一方面,“被动”地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国家文物局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先后扩增六批博物馆在线展览内容,目前收录了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423个线上展览,极大的丰富了数字内容展示资源。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始于计算机技术在文博行业的应用,是“文化+科技”的表现领域之一。纵观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初步探索至今的发展历程,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依托80、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局部应用,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开始以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核心先后开发文物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中期开始,博物馆从文物的保存环境、馆舍参观环境着眼,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入以馆舍建设、陈列形式创新为核心的阶段。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以来,博物馆通过网站建设等方式,将博物馆展览以及其他信息通过网络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这一阶段主要以网站和多媒体互动建设为核心。第四阶段则是当前以及未来博物馆发展主要趋势,即博物馆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全面深化建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全面进入博物馆业务的各个方面,推动博物馆朝向精细化、智慧化发展。
综合来看,我国博物馆行业在此次疫情之中响应积极,从线下转为线上的反应较为迅速。这得益于近几年来以5G、AR、VR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顶层设计的布局以及自身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的强大支撑。
尤其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创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认知传播方式”“构建国家文物资源数据信息统一开放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文物资源、做好文物宣传工作,推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等创新举措,表明政府部门在顶层设计上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客观上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进程。
与此同时,此前国家文物局推动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等项目形成的强大数字资源库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博物馆数字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可以说,“云游博物馆”的走红是文博机构在原有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上的现实发挥。它将使博物馆从业人员重新思考如何盘活馆内文化资源;进一步加深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等问题。经此一“疫”,博物馆数字化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新业态:“博物馆+直播”备受瞩目
4月5日- 6日,600岁故宫首次举行三场直播,由故宫讲解员带领观众分别从中线、西线和东线三条线路一同见证4月故宫之美,仅5日上午两小时直播吸引超过1500万次观看,全网累计观看量破亿。这些数字的背后,充分表现出观众对故宫博物院的喜爱热度并没有因疫情而受到阻隔,同时体现出“博物馆+直播”等新型业态发展的蓬勃态势。
2015年,网络直播在国内兴起,并在4年中呈现爆发式增长。疫情期间,直播不仅成为网络用户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的方式,同时也是一些高度依赖线下场景的行业开辟出的自救渠道。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年中国移动直播行业“战疫”专题报告》显示,2020年2月全网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比日常增加21.5%,同时用户量普遍上升,为观看直播奠定用户基础。
图片来源于QuestMobile
图片来源于QuestMobile
2月15日,“快手X 大英博物馆直播夜”正式拉开了博物馆直播的序幕,一个半小时内收获200万快手用户的50万个赞,首战告捷。此后,抖音、淘宝、马蜂窝等平台吸引多家博物馆入驻,开启博物馆直播热潮。
首先,“云直播”直接拓宽博物馆影响力边界,同时各博物馆的联合直播活动将形成“1+1>2”的联动效应。2月23日,淘宝“博物馆云春游”活动集结国家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寿光蔬菜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在内的不同类型的八家博物馆,总观看数达到157.23万人次。八家博物馆数据显示一场云直播观看量超过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其中仅建馆5年的寿光蔬菜博物馆在一场直播中吸引了13.08万人次观看,对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是一个显著提高。
图片来源于弘博网
其次,“博物馆+直播+电商”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充分体现博物馆带货能力强劲。苏州博物馆在淘宝直播时将博物馆文物资源的直播讲解与文创产品的介绍相结合,嵌入44条文创类商品链接引导1.27万人进店,达到预估销售额过万的目标。当然,这样的尝试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直播平台,同时需要对自身文创产品、店铺覆盖人群年龄、消费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证明,特色、有趣、与深度是博物馆直播成功的法宝。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题
1
注重博物馆“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
在此特殊时期,无论是“云展览”还是“云直播”,都是博物馆开启自救的一种方式。只有注重博物馆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发展,才能在各种突发的情况以及快速变化的行业发展面前应对自如。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去,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将会迎来新一波高潮,但需要看到,云直播、云展览都只是博物馆服务提升的途径之一,并不会取代线下参观方式。正如北京大学宋向光老师所说,博物馆不论发展到任何阶段,实质都应该是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的升级提升,而不是博物馆的异化。作为一个博物馆,承担着教育公众的特殊使命,博物馆数字化也必须与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相呼应。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注重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发展顶层设计的完善。因此,即将开始的“十四五”规划必须在充分把握我国战略顶层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十三五”成果与问题,助力博物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2
云游博物馆可以尝试,但体验感亟待加强
博物馆拥抱互联网是审时度势下迈出的必然一步,但5354家博物馆中,有多少家博物馆做好了必要的准备?疫情之中云游博物馆实际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式,除公众知名的几家博物馆外,绝大多数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还是槽点满满。主要聚焦在“看不清细节”“内容陈旧”等问题,证明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博物馆数字化程度还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
结合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我们知道,博物馆的线下体验感是由于博物馆空间环境与人的作用相结合。尽管数字技术的使用打破博物馆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但它不能复制博物馆线下参观的体验感,而是通过实物与虚拟相结合为公众创造出全新的体验空间。因此,一方面需要依托新兴技术在文博领域的进一步成熟应用,另一方面,需要博物馆从业者努力修炼内功,创新发展理念。
随着新冠疫情在国内的基本控制,我国博物馆已开始陆续开馆迎接观众,期待未来博物馆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END
美 编 | 隋 缘
推荐阅读